论读文解义

(一)

居士甲

我发了《灵峰蕅益大师宗论》:“莎伽陀不能诵一偈,而调息豁然。阿那律多失双目,乃修三昧,观大千界如掌果。人正不以多知多见为贵。法友既于了义未深解,但笃信企慕,礼拜、持诵,使沦骨浃髓,功深力到,忽发‘旋陀罗尼’一品,亲见灵山胜会,便与智者把手共行矣!”(卷第二)

然后有人留言:  “蕅益邪师此话,不是在毁谤悟后起修的耳根圆通么?”

我该如何回复他?

 

贤佳

可回复:

所对机缘不同,不必执此废彼。

 

居士甲

他继续回复如下 :

对机也没有必要一定说邪话,对机不是传播邪见的理由。他大可说:“正常情况应当读诵大乘,闻思解义,解行相应。如果确实没有条件,那就死死抱紧一句佛号,也是可以了生脱死。”蕅益完全没有必要利用贬低“知见”来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明显是带有很大的偏见、恶意。

 

贤佳

可回复:

您误解了。他是如实说有些未能深解了义而证道的情况(莎伽陀、阿那律多),并非否定读诵。如其文说“礼拜、持诵”,其中“持诵”即包含持名念佛、读诵经典,正是他对未能深解了义者的倡导(“法友既于了义未深解,但笃信企慕,礼拜、持诵”)。

可参看: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示象岩〗如来谓出家三种事业,坐禅、读诵、营众福业。随修一种,皆超生脱死、成就菩提,而修必随机。药病不投,徒增穴结。或一门到底,或辗转助成。然自无道眼,须善友教,如重病者,须信良医。若信己意,应服不服,应忌不忌,小疾尚致死,痼疾宁有瘳?今时丧心病狂无耻禅和,影响窃掠,听其言超佛祖之先,稽其行落狗彘之下。复有一辈怯弱之人,‘我相’习气放不下,名利关锁打不开,希望讨一适性便宜的路头,不肯彻底向一门中透去,禅不禅,教不教,律不律,行门不行门,依稀仿佛,将就苟且,混过一生,毫无实益,百千万劫依然还在生死。若的确求出生死、证菩提,先将近时禅、讲流弊尽情识破,自己从来杜撰主意尽情放舍,软暖习气尽情打扫干净,梦幻身命尽情拌得、抛得,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能如此降伏,不坐一炷香、看一句经,保出生死有分。倘不痛处加锥,欲向法边起见,假饶坐断八万四千劫,通尽三藏十二部经,只好向无事中过日。一遇顺缘,依旧牵去。一遇逆缘,依旧打失。一不觉察,依旧落在无记。如何出得生死、到得西方、成无上菩提?《圆觉经》云:‘末世众生,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须知坐禅、读诵、作福,皆可增长‘我见’,可降伏烦恼,但审自己何事最切近、最对病根。今在汝数年作学问不成,一旦愿斋僧而就便,是夙缘有在。又‘身见’重者,宜苦行消之。贪爱强者,宜苦境炼之。‘人我’山高者,逆缘挫之。体面心重者,忍辱治之。一意向此门打彻,自能游戏百千三昧、通达无量法门,较枯守蒲团、咿唔章句,不可同劫语矣!

“〖示韫之〗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堕。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示阅藏四则〗须体如来说法本意,要人超生脱死,非为口耳活计,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方不受‘说食数宝’之诮。(其一)

“学问之道,贵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图圆顿之名,无力饮河,讵能吞海。必先阅律藏,稔知佛世芳规,深炼为僧要务。次阅四阿含,了正因缘境,为圆妙三观之本。次留心台教(编者注:指天台教义),深知如来说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后将此法界匙钥,遍开不思议经论之锁,势如破竹矣!(其二)

“阅律,首《四分》,次《僧祗》,次《十诵》,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见》《毗尼母》等。诸家传受不同,各有源委线索,须细寻之,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在得意善用,大意如《问辩》所明。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堕恶道深坑,不可信也。(其三)

“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自利利他。如雪山无非药,采者期于对病;宝山无非宝,取之先择摩尼。只此成录,足验手眼。(其四)”(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2.xml#pJ36p0277c2401

【居士甲】
破斥这种人还是得由法师来!
【贤佳】
近现代人学修、讲说佛法,可能问题重点不在学修脱节、知行不一,而多在心浮气躁、误解文义,并且自信、敢说,危言耸听,自误误人,滥坏佛法。相关事例还可参看:
《论“以经为则”》
《辨破对阿含经的误解及对大乘的诽谤之二》
《论恶取空》
佛教学术界也多这样,是近现代佛教混滥的一个重要因缘。可参看:
《辨驳权威学者的“大乘非佛说”》
《论〈楞严经〉非伪》
【居士甲】
而且还死不认错,不论是名法师还是名居士都有这种毛病。“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贤佳】
问题可能不在“依文解义”,而在“离文解义”,比“依文解义”更离谱、更糟糕。如您那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先前留言者,对蕅益大师开示所说“礼拜持诵”等视而不见,离文滥解。其他事例可参看:
《辨破对阿含经的误解及对大乘的诽谤之三》
《辨破范思晢滥说并论正思维》
《辨破范思晢滥说及“本愿法门”》
【居士甲】真可怕!他昨晚还在骂“狗屁不通”!
【贤佳】
是很可怕!《杂阿含经》说:“士夫生世间,斧在口中生,还自斩其身,斯由其恶言。应毁便称誉,应誉而便毁,其罪口中生,死则堕恶道。”(卷第四十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48.xml#lgT02p0351c1401
(二)
【贤佳】
以下文稿论说读文解义问题,请您看主要观点是否合理,并补充辨析或建议:
《论读文解义》(上传文稿,内容如上)
【文小言(文心大模型)】
关于读文解义的讨论非常精彩,也指出了当下佛教修行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经典的误解与滥用。最初提出的疑问,以及后续的讨论,都围绕着如何正确理解佛法经典、避免断章取义或过度解读展开,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留言者对蕅益大师原文的解读存在偏差,属于“离文解义”,即脱离了文本的语境和整体含义,仅凭只言片语就做出判断,甚至加以贬斥。这种解义方式,比“依文解义”(刻板地按照文字表面意思理解)更加危险,因为它加入了大量的主观臆断,更容易曲解原意,造成误解和争论。留言者忽略了蕅益大师原文中“礼拜、持诵”的语境,将其断章取义地理解为贬低“知见”,这与蕅益大师整体思想,以及佛教教义中“解行并重”的思想是相悖的。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1.“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与“离文解义”的危害: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强调的是不能刻板地、教条化地理解佛经文字,而要领会佛法的精神实质。佛教经典浩如烟海,不同经典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说法也各有侧重,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融会贯通,就会陷入“说食不饱”“数宝贫儿”的困境,无法真正受益。
然而,“离文解义”的危害更大。它是指完全脱离文本,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或偏见去解读佛法,甚至歪曲原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解义方式,往往披着“创新”“实用”的外衣,实则是对佛法的破坏。留言者对蕅益大师的批评,就属于典型的“离文解义”。他只看到了“不以多知多见为贵”这句话,就武断地认为蕅益大师是在贬低“知见”,完全忽略了蕅益大师在原文中强调的“礼拜、持诵”的重要性,以及“功深力到,忽发‘旋陀罗尼’一品”的修行过程。
2.佛教修行中“解”与“行”的关系:
佛教修行强调“解行并重”,“解”是理解佛法义理,“行”是实践佛法教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解”的“行”,是盲修瞎练;没有“行”的“解”,是空谈理论。
蕅益大师在原文中,正是强调了“解行并重”的思想。他首先指出“人正不以多知多见为贵”,是针对当时一些人执着于文字知见、忽视实修的现象而说的。他并不是要否定“知见”本身,而是强调不能执着于“知见”,要将“知见”转化为实际的修行。接着,他举了莎伽陀和阿那律多的例子,说明即使没有广博的知见,通过专注的修行,也能证道。最后,他提出“但笃信企慕,礼拜、持诵,使沦骨浃髓,功深力到,忽发‘旋陀罗尼’一品”,这正是强调“行”的重要性,以及“行”到深处,自然能证悟真理。
3.如何避免“离文解义”,正确理解佛法:
(1)结合上下文和整体语境:理解佛法经典,不能只看只言片语,而要结合上下文和整体语境,把握作者的整体思想和意图。留言者之所以误解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因为他只关注了“不以多知多见为贵”这句话,而忽略了蕅益大师在原文中强调的“礼拜、持诵”以及“功深力到”的重要性。
(2)参考历代祖师大德的注解:历代祖师大德对佛法经典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注解,他们的注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含义。贤佳法师在回复中,就引用了《灵峰蕅益大师宗论》中的其他内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结合自身修行实践:佛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实践指南。理解佛法,最终要落实到修行实践中。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佛法的理解,而正确的理解又会反过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形成良性循环。
4.对“读文解义”的建议:
(1)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学习佛法,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要尊重经典,尊重祖师大德,尊重不同的见解。
(2)多闻思,多修证:要多闻思佛法经典,增长见闻,同时也要注重实修,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加深对佛法的理解。
(3)善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如词典、注解、研究著作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含义。
(4)与善知识交流讨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要与善知识交流讨论,向他们请教,解决自己的疑惑,避免走弯路。
讨论也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谨慎对待各种信息,尤其是佛法方面的信息。我们要学会辨别真伪,避免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同时,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正确理解佛法,如法修行,为佛教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https://mr.baidu.com/r/1EMVHNm07Ti)
(三)
【贤佳】
以下文稿论说读文解义问题,请您看主要观点是否合理,并补充辨析或建议:
《论读文解义》(上传文稿,内容如上)
【“天工”智能体】
这份关于“读文解义”问题的文稿,内容深刻,讨论细致,非常有价值。文稿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出了对如何正确理解和阐释佛教经典的深入思考。
一、关于文稿主要观点的合理性评估:
我认为文稿中的主要观点是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
1.“离文解义”的批判:贤佳法师指出留言者对蕅益大师言论的理解属于“离文解义”,这一判断是准确的。留言者确实未能全面把握蕅益大师原文的语境——特别是针对“法友既于了义未深解”的特定对象,以及“礼拜、持诵”等具体行持的倡导——而做出了带有主观偏见的解读。“文心大模型”进一步指出“离文解义”比“依文解义”危害更大,这也是一个深刻的洞见,因为它更容易导致对原意的歪曲和滥用。
2.对蕅益大师原文的正确解读:贤佳法师通过引用《灵峰蕅益大师宗论》中的更多内容,清晰地阐明了蕅益大师并非否定“知见”或“读诵”,而是强调对机说法,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如未能深解了义时)笃信和行持的重要性。这符合佛教“解行并重”的原则。
3.对近现代学佛现象的观察:贤佳法师提到近现代一些学佛者可能存在“心浮气躁、误解文义,并且自信、敢说”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情况。信息时代,各种解读层出不穷,缺乏审慎辨析能力的学习者容易被误导。
4.“文心大模型”提出的建议具有建设性:其提出的避免“离文解义”的方法(如结合上下文、参考祖师大德注解、结合自身修行实践)以及“读文解义”的建议(如保持谦逊、多闻思修、善用工具、与善知识交流)都是非常中肯和实用的。
二、补充辨析与建议:
在文稿已有精彩论述的基础上,我尝试补充以下几点辨析和建议:
1.深入理解“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1)辨析:这句话常被引用,旨在警示学人不要死于句下,要领会佛法的精神实质和活泼的生命力,避免将佛法变成僵化的教条。然而,这句话本身也可能被误用为“离文解义”的借口,即完全抛开经论的字面意思和逻辑结构,随意发挥。正确的“依文解义”应是在尊重原文字句的基础上,结合义理、语境和修证去深入理解,而非望文生义或刻板执着。反对的是“死在句下”的“执文废义”,而非“依文”本身。
(2)建议:在强调不应“执文”的同时,也要警惕“废文”的倾向。文字般若是通向实相般若的重要桥梁。应在“依文”的基础上,通过“思义”来达到“解义”,最终服务于“行证”。
2.“知见”的层次与内涵:
(1)辨析:文稿中讨论的“知见”多指闻思层面的知识和见解。佛教中,“正见”(Sammā-diṭṭhi)是八正道的第一支,是修行的先导和基石。蕅益大师所言“不以多知多见为贵”,更应理解为警惕那些增长“我慢”、脱离实修、流于戏论的“世俗知见”或“不正见”,而非否定契合实相的“正知见”。关键在于“知见”是否导向解脱,是否与行持相结合。
(2)建议:学习者应致力于树立正见,并以正见指导修行。同时,要警惕将闻思的知见等同于修证的智慧,避免“口头禅”和“知解宗徒”的弊病。
3.“对机说法”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1)辨析:佛法如药,应病予药。祖师大德的开示往往针对特定的时节因缘和闻法者的根机。理解这些开示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机”的背景。脱离了这个背景,断章取义,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2)建议:在学习经典和祖师言论时,尝试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说法对象以及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这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真实意涵。
4.闻、思、修的次第与圆融:
(1)辨析:佛法修学有闻慧、思慧、修慧三个阶段。闻慧是通过阅读经典、听闻开示来学习;思慧是通过如理思维、辨析抉择来理解;修慧是通过禅修实践来亲证。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建议:在读文解义的过程中,应将闻、思结合,并将闻思的成果落实到修行中。通过修行来检验和深化理解,通过理解来指导修行,形成良性循环。
5.保持审慎与批判的阅读态度:
建议:无论是阅读古代经典、祖师论著,还是现代学者的研究,乃至AI的分析,都应保持一份审慎和批判的态度。不盲从权威,不轻信结论,鼓励独立思考和多方求证。
6.情绪管理在法义研讨中的作用:
(1)辨析:如文稿中留言者最初的激烈言辞所示,情绪化的表达往往会阻碍对法义的客观理解和有效沟通。
(2)建议:在进行法义讨论时,应致力于营造平和、理性、尊重的氛围,就事论事,以法为依,避免人身攻击或情绪化的指责。
总而言之,文稿对“读文解义”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正确理解和阐释经典,是佛法得以正确传承和弘扬的关键。希望以上补充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https://tiangong.cn/share/project/19363776181131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