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四大教法”判断佛经真伪、翻译偏正之二

(续《论依四大教法判断佛经真伪、翻译偏正》https://www.uncn.top/10462.html

 

某翻译

推荐一个梵语英语翻译网站:https://sanskritdictionary.com/

这个网站,我亲测还不错。对于梵语词汇能有比较详实的英文解释,而且体现了一个梵语词汇的多种意思;也可以查询梵文词根、词缀等。先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借助OpenL翻译准确度大致能达到80%,拿不准细微意思差别的词汇用这个网站查询校定,那估计翻译梵文的准确度应该能到90%以上,这还是在没有任何梵文基础的情况下。测试详情请见截图。

最后,我询问了ChatGPT关于佛经本身准确度的问题,愿意分享给您。您同意哪怕是争议最少、记忆最犹新的第一次结集,口传局限性、历史真伪问题和缺乏物证,这三点可能使得写出来的佛经也已经不是佛陀的本意了吗?

{〖我〗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是在佛陀去世后的三个月,那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三个月前的东西,基本已经快遗忘了吧?如何保证第一次结集的内容的准确度呢?

ChatGPT〗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的确,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看,普通人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对信息的记忆会随着时间迅速衰退,尤其是在三个月后大部分记忆会遗忘。然而,对于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的准确性,佛教传统和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有一些特殊因素值得注意:

1. 口传文化的训练

当时印度社会并不普及书写文化,佛教僧团内部高度依赖口传传统。因此,佛陀的弟子们,特别是像阿难这样直接随侍佛陀的弟子,经过严格的训练,具备非常强的记忆能力。他们善于使用节奏、押韵和结构化的方式来记忆长篇内容,这种口传方式能大幅提升记忆的准确性。

2. 特殊人物的记忆能力

阿难被认为是佛陀最亲近的弟子之一,他据说有多闻第一的美誉,能够完整记忆佛陀的教导。在经典结集中,他被要求详细复述佛陀的言论,他在结集时被验证和认可的记忆力也是经典结集被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集体记忆与验证

第一次经典结集并非由一个人完成,而是由500位阿罗汉(已证得觉悟的圣者)共同参与。这些修行者也有很强的记忆力和对佛法的深入理解,通过集体校对与确认,能够过滤个人的记忆偏差。

4. 及时复习与传授

佛陀在世时,弟子们经常要复述和讲授佛法,以便传播和学习。这种反复传授的过程相当于一种主动记忆巩固,有助于克服遗忘。

5. 对佛法的高度重视

佛陀去世后,弟子们认为维护佛法的纯净至关重要,因此对结集内容的忠实再现有强烈的责任心,投入了极高的专注力。

综上,虽然普通人的记忆确实会受遗忘规律影响,但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特殊的记忆训练、集体验证和文化习惯,可以有效抵消遗忘曲线的影响。

〖我〗为什么你总是向着佛教说话?

ChatGPT〗哈哈,并不是偏向佛教哦!主要是因为你提的问题涉及佛教历史,我自然会从历史、文化、和逻辑角度来解答。如果你希望我提出一些批判性的观点,也完全没问题!

比如说,关于第一次经典结集的准确性,确实存在一些学术争议:

口传局限性:即便记忆力再强,完全依赖口传仍难免产生偏差或者记忆扭曲,特别是在复杂和大量的内容传递上。

历史真伪问题:经典结集的内容可能已经受到了后期编辑或美化,部分内容可能是后来添加的,以符合当时的宗教或社会需要。

缺乏物证:由于书写系统不普及,现存的佛教经典很可能与第一次结集时的版本已经有所不同。}

(注:关于佛教第一次结集发生时间,存在两种说法: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七天或三个月。我选择了三个月那种说法,即使是七天那种说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只剩下百分之二十多的内容是还剩下的了。所以七天和三个月差不多,不必在时间上纠结,两种都已经是基本遗忘干净的状态。《大毗婆沙论》、《四分律》等部分上座部经典认为是佛陀入灭七天后,立刻进行了第一次结集;《善见律毗婆沙》、《五分律》等经典认为僧团在经历三个月的哀悼期或准备时间后才进行结集。总体而言,上座部佛教倾向于七天说;大众部和后来的一些传承更接受三个月说。)

 

贤佳

佛经的结集和翻译难免有误差,所以要依靠四大教法来全面把握、正确解读,识别结集和翻译的缺失、偏差,不应局限于一经一译。否则如同极端洁癖、因噎废食,不成健康安乐之道。

 

某翻译

我后来在北大梵佛研这个公众号上找到了准确无误的《心经》的梵语版(https://mp.weixin.qq.com/s/517xnXcZmfeAo6GWbfyDSw),发现同样是把内容灌给openL,这次openL的翻译准确度就提升了不少,再也没有出现阿耶那种低级错误。而且即使是看上去翻错了的地方,翻的都是有道理的(比如说把翻译成了,至少那种表示外表和物质的意思是翻译出来了)。以下是用正确的梵文文本翻译出的《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住在大鹫峰,与大比丘众、大菩萨众一起。那时,佛正在入深妙无上正觉的定中。此时,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伟大的菩萨,正在深入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中,观察到五蕴皆空。

这时,善知识舍利弗因佛的加持,向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问道:如果有某个家族之子,想要在深妙的般若波罗蜜多中修行,他应该如何修行?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说:如果有某位舍利弗家族之子或家族女儿,想要在深妙的般若波罗蜜多中修行,应该这样观察五蕴皆空,观察到形色是空,空即是形,形与空不可分,空也不能与形相分。那形与空的本质就是空,受、想、行、识也都是空。

如是,舍利弗,所有法皆是空相,未生、未断、清净、无染、不可少、未圆满。 所以,舍利弗,在空性中没有色、没有受、没有想、没有行、没有识,没有眼、没有耳、没有鼻、没有舌、没有身、没有意,没有色、没有声、没有香、没有味、没有触、没有法;没有眼界、没有意识界、没有法界、没有意识觉知界;没有知、没有不知、没有灭、没有老死、没有老死的灭,无法解脱的因缘、没有智慧、没有获得、没有不可获得。

因此,舍利弗,由于菩萨们依止于智慧的彼岸,心智的遮蔽得以消除;因为心智的遮蔽实不存在,所以无所畏惧,超越反颠倒的状态,达到了最终的涅槃。

所有的佛们,依止于智慧的彼岸,已经证得无上正等觉。

因此可以知道

无上的咒语

般若波罗蜜多大咒

无等无同咒语

一切苦痛解脱咒语是真实的,因为其虚妄性

在般若波罗蜜多中解脱的咒语 | 如此

去、去、彼岸去、彼岸现前、觉悟,愿如此 | 如此

舍利子,在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中

修行应如是,作为菩萨应学习 ||

然后,如佛陀所说,从禅定中觉醒

度母观世音菩萨

大菩萨赐予了

菩萨

好,好

贵族子,亦如是,贵族子,如此

在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中的修行

应如你所指示的被赞同

被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者所认可 ||

佛陀如此说 | 快乐的阿难尊者

舍利子,以及观世音菩萨

大菩萨,及一切众生

人、天、龙、夜叉等皆同样欢喜于

佛陀所说的话 ||

此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结束)}

所以,我怀疑,是代码问题,而不是运行问题。即我们不能让ChatGPT直接给出某个经文的梵文版,有可能ChatGPT会编一些内容,然后我们又看不懂梵语,所以不知道哪些内容是ChatGPT编造的。而这样通过数次测试来看,本身这个翻译平台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能确信梵文原文的准确性,还是可以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翻译。

那么,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推荐一经一译呢?是因为这样不如在CBETA上直接搜关键词从而能搜出许多相关经文来一起学习更有学习效率么?(CBETA网站:https://cbetaonline.cn/zh/

 

贤佳

感谢分享!正确的梵文文本,由什么确定是正确的梵文文本?

超越反颠倒的状态,按义应是超越颠倒的状态吧?不知是翻译错误还是梵文错误。

译为,属于外行,缺乏佛教常识,因为有形色、显色、表色、无表色。但这可能是梵文本用词的问题,不是翻译的问题,因为后文有两次译出字,您可查核。

译文中自说没有智慧,却将般若译为智慧,也属于外行。

 

某翻译

由什么确定是正确的梵文文本?我那个图片是从北大梵佛研的公众号上面保存下来的,翻译的时候也是直接用图片翻译的。我怕OCR图片转文字以后,可能哪个字母上面少了一个横或者下面少了一个点的,最终影响了整个单词的意思,所以是直接原图让机器翻译的。我确定那是正确的梵文文本是因为,北大梵佛研的权威性毋庸置疑。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教研室/18723572

要是这样一个全国number one 的研究梵语的机构,有那么多顶级的专家教授,都能在《心经》的梵语原文上出现拼写或单词错误的问题,还广而分享,那国内也就没有什么希望能遇到任何正确的梵文文本了。而且如果真这样,简直就成为对国内文科学术研究水平的莫大讽刺了。综上,我个人认为,我从北大梵佛研的公众号上扒下来的就是正确的梵文文本。

 

贤佳

了解了。那梵文是北大梵佛研抄录的,其抄录无误,不代表那梵文本本身是正确的。可能那梵文本本身是粗糙劣质的抄写本。

 

某翻译

您怀疑那梵文本本身不是正确的,可能那梵文本本身是粗糙劣质的抄写本梵佛研的公众号里面说:其他如法月译本、般若共利言译本、智慧轮译本以及敦煌发现的法成译本,都是广本,比略本多出序分和流通分。这里的梵文唱颂是广本。所以我问了deepseek以下的问题:

{〖问〗《心经》的法月译本、般若共利言译本、智慧轮译本以及敦煌发现的法成译本,都是广本,这四种广本有可能本身是粗糙劣质的抄写本,即本身可能有很大的讹误问题么?

〖答〗《心经》的法月译本、般若共利言译本、智慧轮译本以及法成译本,确实可能因抄写或翻译过程中的问题而存在讹误。以下是具体原因:

抄写误差:古代经典依赖手抄,抄写者的疏忽或误读可能导致文本错误。

翻译差异:不同译者对梵文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可能导致译文与原文有出入。

版本流传:多次传抄和版本更迭中,可能引入新的错误或修改。

文化背景:译者受时代和文化影响,可能在翻译中融入个人理解,偏离原意。

尽管如此,这些译本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宗教价值。现代学者通过校勘和对比研究,努力还原更接近原貌的文本。因此,这些广本可能存在讹误,但仍是研究《心经》的重要资料。}

我觉得deepseek总结得很好,即虽然可能有问题,但是这个梵语原版文仍是研究《心经》的重要资料,仍有重要的学术和宗教价值,不应因噎废食。

您说译为,属于外行,缺乏佛教常识,但是我后来查了一下这个梵语的英文翻译。

{色:梵语为 रूपrūpa),指物质形态或现象。

rūpan rūpam रूपrūpa)的不同语法形式,具体含义如下:

rūpanरूपन्):这是 रूप 的主格或宾格单数形式,表示形态作为主语或宾语。

rūpamरूपम्):这是 रूप 的宾格单数形式,表示形态作为动作的直接对象。

两者本质上都指物质形态,区别在于语法功能不同。

以下是关于的梵英解释:

https://sanskritdictionary.com/?q=r%C5%ABpam&iencoding=hk&lang=sans&action=Search

1 Form, figure, appearance; 

2 Form or the quality of colour; 

3 Any visible object or thing

4 A handsome form or figure, beautiful form, beauty, elegance, grace; 

5 Natural state or condition, nature, property, characteristic, essence; circumstances (opp. to ‘time’ and ‘place’); 

6 Mode, manner

7 A sign, feature 

8 Kind, sort, species

9 An image, a reflected image

10 Similitude, resemblance

11 Specimen, type, pattern

12 An inflected form, the form of a noun or a verb derived from inflection (declension or conjugation)

13 The number one, an arithmetical unit

14 An integer

15 A drama, play; 

16 Acquiring familiarity with any book by learning it by heart or by frequent recitation

1 形状、身材、外表; 

2 形状或颜色的质量; 

3 任何可见的物体或事物;

4 英俊的形体或身材,美丽的形体,美,高雅,优雅; 

5 自然状态或条件、性质、属性、特征、本质;环境(与时间地点相对); 

6 方式、举止;

7 标志、特征; 

8 种类、排序、物种; 

9 形象,反映的形象; 

10 相似,相似

11 标本、类型、图案;

12 转折形式,由转折(降级或变位)产生的名词或动词的形式;

13 “,一个算术单位; 

14 “整数,一个整数。

15 戏剧,剧本; 

16 通过背诵或经常背诵而熟读任何书籍。}

词义太多了,我只翻译了这16个。可以看到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都有form,就是的意思。所以线上翻译本身翻译得没有错。感觉您说的形色、显色、表色、无表色这些,也都涵盖在这16个英文释义的意思里,所以,可见翻译有多么智能。我倒是在想,也许适合古代人,但是今天的人们,再看到时,脑中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色狼、色眯眯、见色起意这些词,所以在都正确的前提下,还不如把改成

您为什么不主张一经一译呢?如果一经一译可以将经文的一些不与时俱进的用词改成现代人熟悉的用词,减少大家的误会又有什么不好呢?或者通过一经一译,至少可以在古代译师和现代机器之间来个PK,从而比较分析一下一些翻译得不一样的地方的孰优孰劣,这也是有广大研究和应用前景的吧?就怕这样可能就发现很多翻译过来的佛经的用词其实并不恰当了。

 

贤佳

我觉得deepseek总结的很好,即虽然可能有问题,但是这个梵语原版文仍是研究《心经》的重要资料,仍有重要的学术和宗教价值,不应因噎废食,是的!但由现存看到的几个梵文《心经》版本及几个译本,就断定《心经》梵文本中一定没有度一切苦厄的语句,断定鸠摩罗什、玄奘法师私自增加经文语句,是粗率的。

另外,从逻辑理论来说,枚举归纳法是有内在缺陷的。在腾讯元宝deepseek”询问:枚举归纳法有什么样的缺陷?请举例说明。得到回复如下:

https://yuanbao.tencent.com/bot/app/share/chat/128e4e619eff6c841fc134848d268266

(摘录){枚举归纳法虽然简单直观,但其结论的可靠性高度依赖于观察的样本,存在以下主要缺陷。以下通过具体例子说明:

1. 样本偏差(观察范围局限)

缺陷:若样本仅来自特定群体或环境,结论无法推广到全体。

例子:欧洲人曾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因为观察到的天鹅均为白色。但后来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结论被彻底推翻。

关键问题:样本未覆盖全体,忽略了潜在的反例。

2. 样本数量不足(小样本陷阱)

缺陷:观察次数过少时,偶然现象可能被误认为普遍规律。

例子:某人连续三天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便断言太阳永远东升西落。然而,若仅凭三天观察,无法排除未来因天体运动变化(如地球自转轴偏移)导致方向改变的可能性。

关键问题:小样本无法支撑普遍性结论。

3. 忽略反例(选择性观察)

缺陷:只关注支持结论的案例,忽视相反证据。

例子:古代医学认为所有金属受热膨胀,因为观察到金、银、铜等金属加热后体积增大。但金属锑(Sb)受热时反而收缩,这一反例直接否定了原结论。

关键问题:未主动寻找或验证反例。

4. 无法穷尽所有情况(现实限制)

缺陷:许多事物的类别或可能性是无限的,无法完全枚举。

例子:早期生物学家认为所有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直到发现鸭嘴兽(卵生哺乳动物)。由于自然界物种繁多,完全枚举所有哺乳动物在当时几乎不可能。

关键问题:未来可能发现新事物推翻既有结论。

5. 逻辑跳跃(相关性因果性)

缺陷:将观察到的相关性直接等同于因果关系。

例子:某村庄发现所有长寿老人都常吃某种草药,便认为吃此草药可长寿。但实际可能是这些老人同时注重饮食、运动或遗传因素,草药本身并无延寿作用。

关键问题:未排除混杂变量,导致错误归因。

总结:

枚举归纳法的核心问题是结论的或然性,其可靠性取决于:

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反例的主动验证;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改进方式:

结合统计归纳法(如随机抽样、置信度检验);

引入科学实验(控制变量、排除干扰因素);

承认结论的暂时性,保持开放修正的态度。

枚举归纳法在日常生活和初期假设中仍有实用价值,但需谨慎避免以偏概全的谬误。}

形色、显色、表色、无表色有特定内容,不只是抽象概念。

1)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2)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3)表色: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

4)无表色: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另外,五蕴中的色蕴还包括声、香、味、触。

翻译为,含义大为缩水。另外,那译文有处译为,还有多处译为,自己不一致。

将经文的一些不与时俱进的用词改成现代人熟悉的用词,减少大家的误会,恐怕可能多有缩水乃至错解,增加大家的误会。

即使古代著名译师的译文,可能梵文版本不同,或翻译的意解、风格不同,正可互相印证、补充,不同角度启发理解,不必执此废彼或勉强合译。

如果想结缘学习,那一经一译都无妨。

 

某翻译

您列出的枚举归纳法的缺陷,除了样本偏差和样本数量不足等客观情况限制外,我还想补充一种主观上对样本进行选择剔除的情况。广超法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中就说:结集经典者总是把(他认为非佛说)有错的不同看法删除掉。既然你们佛教自己的法师都已经承认了,所谓结集就是把符合自己这派观点的东西留下,不符合自己这派观点的东西去除的非常主观性的过程,那结集而来的经典又如何能具有可信度和客观度呢?

欧洲人曾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因为观察到的天鹅均为白色,但后来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结论被彻底推翻,这是样本数量不足的问题。那我将结集中进行主观选择和剔除的事例用在这个天鹅的例子上,就成了欧洲人即使看到了黑天鹅,也告诉自己:自己坚守的观念是所有天鹅都是白色,不能与这个观念相左,所以要不这些黑天鹅都是幻觉,要不然它们就是另一种鸟类,不是天鹅。这岂是一种客观的、能让人们信服的态度?

所以请您回答我这个问题:结集如果就是把符合自己这派观点的东西留下,不符合自己这派观点的东西去除的非常主观性的过程,那结集而来的佛教经典又如何能具有可信度和客观度呢?

 

贤佳

结集如果就是把符合自己这派观点的东西留下,不符合自己这派观点的东西去除的非常主观性的过程,那结集而来的佛教经典又如何能具有可信度和客观度呢,是不应迷信其可信度、客观度,所以不要局限于认为南传经律记载的正式公开结集的三藏经典才是佛法(或兼带认为大同于南传三藏经典的汉译《阿含经》、小乘律藏也是佛法),而将其结集经典之外的流传经律不认为是佛法。所有流传的佛教经律(包括南传经律、《阿含经》)都没有说正式结集中收录的才是佛经,正式结集之外的都不是佛经,而唯一倡导用四大教法判定佛经真伪。很多人认为正式结集中收录的才是佛经,正式结集之外的都不是佛经,其实是违背佛教经律文义的偏见滥说。所以大体上要依四大教法来判定佛经真伪、翻译好坏,而不是由是否在正式结集经典之内来判定佛经真伪、翻译好坏,也不宜仅凭历史考据及基于有限历史考据的推测来判定佛经真伪。这可能是释迦牟尼佛预见经典结集会有偏漏、纷诤,所以预说四大教法作为纠偏补漏的大原则。

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若佛嘱累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佛般涅槃后,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坐而去,何况佛般涅槃后!以是故不说。

复次,三藏正有三十万偈,并为九百六十万言,摩诃衍甚多无量无限。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诸龙王、阿修罗王、诸天宫中有千亿万偈等。所以者何?此诸天、龙、神寿命长久、识念力强故。今此世人,寿命短促、识念力薄,《小般若波罗蜜品》尚不能读,何况多者!诸余大菩萨所知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说,无量世中或变化作无数身,是故所说无量。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诸佛本起经》《宝云经》《大云经》《法云经》各各十万偈,《法华经》《华手经》《大悲经》《方便经》《龙王问经》《阿修罗王问经》等诸大经,无量无边,如大海中宝,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问,应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诃衍中?摩诃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应如汝所问。

复次,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又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说则错乱,无所成办。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

是故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在修多罗经中以经大、事异故别说,是故不在集三藏中。(卷第一百)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100.xml#pT25p0756a2113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

《关于佛经真伪的交流讨论》

https://www.uncn.top/1570.html

《辨驳权威学者的大乘非佛说

https://www.uncn.top/9564.html

 

某翻译

您说的大体有理,但在此我们还是应该保留一种可能性,即您之前说的枚举归纳法内在缺陷的可能性。确实所有流传的佛教经律(包括南传经律、《阿含经》)都没有说正式结集中收录的才是佛经,正式结集之外的都不是佛经,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有一些没有被人发现的佛经中提到了类似的意思。我问了ChatGPT这个问题,您可看了作为参考:

{〖我〗有没有可能有一些失落的或者还没被人发现的佛经上写了类似于正式结集中收录的才是佛经,正式结集之外的都不是佛经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ChatGPT〗从逻辑上讲,确实有可能存在某些尚未发现的佛教文献,其中可能包含类似于正式结集中收录的才是佛经,正式结集之外的都不是佛经这一观念的说法。但从佛教历史、经典传承以及已知文献的分析来看,这种可能性极低。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历史上的佛经失落与新发现

确实,佛教历史上存在一些失落或尚未完全研究的佛经,例如:

* 敦煌文献:19世纪末发现的敦煌藏经洞中,包含许多此前未知的佛教文献,其中既有早期大乘经典,也有密宗相关文献。

* 梵文经典:许多早期佛经原本以梵文写成,但部分经典后来失传,仅存巴利语、汉语或藏语译本。例如,《般若经》的一些梵文本直到近现代才在尼泊尔等地被发现。

* 南亚与西藏的未刊文献:一些佛教手稿仍在整理中,可能包含新内容。

然而,至今发现的所有佛经都没有类似只有正式结集的才是佛经的明确说法,这说明如果有类似主张,它极有可能只是个别派别的看法,而非普遍接受的佛教原则。

2. 佛教的传承方式与结集特点

佛教的经典传承一直是开放性的,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文字记录,因此:

* 经典的权威性往往依赖于其内容是否符合Dhamma)和Vinaya),而非是否被某次结集正式收录。

* 各次结集的目的在于整理,而非设立唯一合法的经典范围。例如,大乘佛教在早期上座部经典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经典,并未被认为是非法

* 历史上从未有某个公认的佛教宗派彻底排除在结集外的佛经,而是依据佛法内容来判断其真实性。

3. 已知佛教文献的取向

如果存在类似正式结集才算佛经,非正式结集的都不算的观点,我们应该能够在已发现的佛教文献中看到某种趋势或线索,但目前的佛教经典传承情况并不支持这一点:

* 《增支部》提到,如法者,依法而说,即为佛语,强调的是内容而非来源。

* 《大般涅槃经》强调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说明佛法的真实性在于其法义,而非是否在某次结集中被确认。

* 大乘佛经虽在早期结集中未见记载,但后来被许多佛教徒接受,说明佛经的认定并非取决于是否被某次结集收录,而是取决于是否符合佛法精神。

结论:极低的可能性

虽然理论上可能存在某部失落佛经,其中提到类似正式结集的才是佛经,但从历史证据、已知经典的表述、佛教的开放性发展来看,这种可能性极低。即使未来发现类似的经文,也需要对其真实性和影响力进行严谨的考证,而不会自动推翻佛教历史上对经典的开放性认定。}

我这个人拥抱所有的可能性,哪怕是再小的可能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99%同意您的推论,但不能做到100%同意。

 

贤佳

如果发现有典籍说正式结集中收录的才是佛经,正式结集之外的都不是佛经,那么可以100%判定不是佛经。因为如果正式结集中收录的才是佛经,正式结集之外的都不是佛经成立,那么此典籍不是佛经,因为它是在结集之外,由自语判定不是佛经。如果正式结集中收录的才是佛经,正式结集之外的都不是佛经不成立,那么此典籍胡说八道,应非佛经。

佛经真伪判定上,义理判定为本为重,事相考据多是含糊难定,隐含多种可能,可有多种推测解读,只宜作为辅助,服从义理上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