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楞严经》非伪之二

(一)

贤佳

附件文稿(《论〈楞严经〉非伪》)https://www.uncn.top/10234.html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法师乙

居士诋毁禅宗及禅宗“印心”,是诽谤三宝,无知无识。

因一切众生真如自性平等、如如一相,才有“印心”一说。开悟本性真心,才有“互相印证”一说。若无此根本义理,则释迦牟尼佛说“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是我”,成大妄语。何以故?诸佛尚且心、心不同,何况其余?!如《入楞伽经·佛心品第四》(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说:“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说诸佛子等,依四平等故。”(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6/T16n0671_005.xml#lgT16p0541b2901

“印心”“亲印”等词汇,本就是描述的词汇,翻译者自有考量,如何于此妄起疑谤?!

《正法念处经》(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从初次第,念念至尽,如是如是,始发善念,次第乃至一切过尽,得见真谛,圣印印心。”(卷第四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7/T17n0721_046.xml#pT17p0275a0301

况且类似“亲印”的词汇在经典中很多,“亲印”即佛陀或如来亲自印可,而类似句式义理的“印可”很多。例如:

《大宝积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当知是人即为诸佛世尊印可、随喜。当知此智是为真慧,是为实慧,是为无异慧,是为诸处简择无碍之慧。”(卷第五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1/T11n0310_051.xml#pT11p0301c2903

《佛说长阿含经》:“佛告婆悉吒:‘此梵善说,非不善说。此梵善受,非不善受。我时即印可其言。所以者何?今我如来、至真亦说是义。’”(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01_006.xml#pT01p0039a1401

《佛说长阿含经》:“彼苦行者,闻他正义,欢喜印可,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尔时,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说。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卷第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01_008.xml#pT01p0048b0213

《佛说长阿含经》:“尔时,四净居天说此偈已,世尊印可。”(卷第十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01_012.xml#pT01p0079b2801

《佛说长阿含经》:“佛告比丘:‘彼比丘说此偈者,乃名善受,乃名善说,我所印可。所以者何?彼比丘淫、怒、痴尽,已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其人离于苦本。’”(卷第二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01_020.xml#pT01p0135a2401

更何况,禅宗本就由达摩祖师西来传授《楞伽经》印心,放在皇家译场所译佛经序中,岂容质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6/T16n0670_001.xml#pT16p0479c1001

 

贤佳

我将您的回信发给那位居士,他回复:

“经典里的‘印可’与这个‘印心’还不是一回事,我没有诋毁禅宗。我说过,禅宗是正法,但不是现在理解的禅宗,而是东山法门的禅宗。按照当时高僧的说法,南北二宗皆有偏颇,取其长处和合一起才是正途,而这南宗还是说的当时神会所传的禅宗,后来的呵佛骂祖之南宗偏到哪里我就不知道了。我不应该让您发出来的,因为多数人都理解不了我所说的东西,反而会引起不好的影响。就像‘印心’之说,后来禅宗崇尚‘印心’本就是事实,不过您也可以查一查最早的、可靠性最高的《续高僧传》,上面说达摩祖师传四卷《楞伽》时是让人依之修行的还是让人来印心的?

“有一点我也要说明一下,在下一介罪恶凡夫,何德何能敢质疑唐末至今流传千年的禅宗与《楞严》,因为,我的很多论点都是依据盛唐时期的高僧看法而做出的。多数人是不了解盛唐时期的佛法状态,以及后世佛学水平与唐代相比有多大差距的。之前我跟您说的,会昌前后一百年的佛法由盛急剧转衰的时期极为重要,也是这个原因,很多有问题的东西都是那段时期搞出来的。”

 

法师乙

这完全是狡辩。“印心”等词汇,出现在其他经典中,为何不能出现在《楞严经》?!举证如下:

《正法念处经》(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从初次第,念念至尽,如是如是,始发善念,次第乃至一切过尽,得见真谛,圣印印心。”(卷第四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7/T17n0721_046.xml#pT17p0275a0301

居士如何忘记了自己的诋毁言论,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上面列举的已经很明显了,至于 ‘印心’之说,本就是禅宗搞出来的,说其他佛典没有,因为我查过《大正藏》。如果您能在正统佛典中找到类似《楞严》中的‘印心’‘亲印’等内容,麻烦发我看看。”

“亲印”的含义本就是“亲自印可”,举证如下:

《大宝积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当知是人即为诸佛世尊印可、随喜。当知此智是为真慧,是为实慧,是为无异慧,是为诸处简择无碍之慧。”(卷第五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1/T11n0310_051.xml#pT11p0301c2903

《佛说长阿含经》:“佛告婆悉吒:‘此梵善说,非不善说。此梵善受,非不善受。我时即印可其言。所以者何?今我如来、至真亦说是义。’”(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01_006.xml#pT01p0039a1401

居士如何忘记了自己的诋毁言论,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楞严经》中大量的‘如来印我’‘亲印我心’之类的词语,在其他佛典中都找不到,或者说佛经中不会出现类似的内容,这是专属于‘禅宗’的术语。”

居士多读佛经,不要人云亦云而诋毁大乘佛经和佛法。可再参看:

《摩诃僧祇律》([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法者,佛所说、佛所印可。佛所说者,如来、应供、正遍知自说。佛所印可者,声闻所说,佛赞‘善哉’,是名‘印可’。”(卷第二十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5_022.xml#pT22p0408a0710

《大庄严论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是故当知,少欲之法,佛所印可,教戒之本。”(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4/T04n0201_002.xml#pT04p0267b090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沉没,亦不惊怖,欢喜信受,当知此辈于诸佛法定当证得,一切如来皆所印可,开许领受为弟子众。”(卷第五百七十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7/T07n0220_575.xml#pT07p0973c2112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唐]般若译):“佛吿慈氏:‘汝于是经,得深理趣般若波罗蜜多,于大乘法无有疑惑,于身口意无有误失,一切诸佛共印可汝,我亦如是。汝所说法,如我无异。’”(卷第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8/T08n0261_010.xml#pT08p0917a2701

《摩诃止观》([隋]智顗说):“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观与经合,观则有印,印心作观,非数他宝。”(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6/T46n1911_007.xml#pT46p0098a0416

《止观辅行传弘决》([唐]湛然述):“附文成观,文不虚设,观与文合,名为‘印心’。”(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6/T46n1912_007.xml#pT46p0380c0701

 

贤佳

我转发给那位居士,他给我回复:

“这一点我承认确实有些表述不当,因为本来这只是我和你私下交流的话语,写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太多,只是为了突出‘印心’之说大量在此经出现很奇怪,比较符合禅宗之说而已。再说,佛典中就算出现了少量类似词语,我认为也无法与当时席卷天下的禅宗‘印心’说相提并论,二者在数量上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不过也不用死抓住我疏忽的这一点不放,让他反驳一下第七卷的抄袭和‘二十五圆通’中几个弟子史实的问题吧。”

 

法师乙

“第七卷的抄袭和‘二十五圆通’中几个弟子史实的问题”,他在质疑什么?含糊不清,不知所云。如果真想质疑,请他罗列清楚,我没时间陪一个诋毁佛法的人聊天。让他参考文章:

《破艾习角〈楞严硬伤〉邪见》卷七

http://fo11.top/Book/lengYan/AXJ7.html

 

贤佳

那位居士表示不想再讨论了。随缘如此吧。

 

(二)

贤佳

附件文稿(《论〈楞严经〉非伪》)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居士丙

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最重要的契机,是对从日本携回的唯识论典及律典的刻印、讲学、研究,及汉藏佛学交流。清末、民国佛教诸贤探究当时佛教衰落因缘,寻求国家和佛教振兴之道,必从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对如来藏思想的研究和反省就成为当时乃至当今佛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楞严经》堪称中国佛教的根本经典,“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是明清以来佛教界的普遍意识。然而近现代科学思想的传入,语言学、文献学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勃兴,吕澂等一批近现代学人,用现代方法研究传统经籍,其结论与传统迥异便不足为奇,并成为近现代重要的佛教思潮。后人虽力图反驳吕澂先生《楞严百伪》等,惜乎学力未充,正如对话中学者所言大抵属于信仰立场的辩护,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并不足以楷定真伪。

就我个人的观点,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在中国化过程中,遵依的经典也逐步中国化了,除三大语系佛教共同尊奉的经典外,产生了中华佛教独重甚至独有的经典(与真伪无关),否则无法说明如此重要的经典为何并未在其他语系甚至同语系的其他支系占据如此重要地位。多年前曾听前辈法师讲到,《楞严经》即使不是印度佛教原典的翻译,也是伟大的佛教著作,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僧的智慧创造。我虽不尽赞同,但却同意《楞严经》《起信论》具有重要的佛教思想文化价值。

 

贤佳

感谢分享、提示!您说“正如对话中学者所言大抵属于信仰立场的辩护,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并不足以楷定真伪”,那吕澂等人所言足以楷定《楞严经》为伪吗?

 

居士丙

吕澂先生只是提出疑问和观点,认为《楞严经》并非古印度佛典的翻译,是中国佛教界的创作。除非发现更多的考古和文献证据,一是确证古代印度佛典中完全没有相应原典,二是确证此经中国古代创作的踪迹,否则难以完全楷定真伪。所以我认为双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皆不足以楷定真伪。然而无庸讳言,虽然不容否定本经的思想价值,其崇信度确实受到了极大动摇。

 

贤佳

大体如此。感谢辨析!

 

(三)

 

贤佳

附件文稿(《论〈楞严经〉非伪》)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居士丁

这问题太大了,我不揣鄙陋略谈下,仅供您参考:

对《楞严经》的争议,基本也涉及怎么看待大乘的问题。比如各代的大藏经,一直到日本《新修大正藏》,竟然差距巨大。假使佛天天说法,到八十岁涅槃,也不可能说这么多经,不合常理,那伪经存在是必然的。当然这里说伪,是指非佛亲说,而是后世编著补充,那些不符合“四法印”的外道典籍冒充不算。

大乘的问题,包括典籍时间、处所无以考证,所述事件偏于神迹,阐述义理派别众多而不统一,修行方法不如小乘次第易于实践等。总之以世俗方法观待,飘渺而难以现实成就。可为什么在中国盛行呢?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胜于小乘的义理。以国人几千年文明训化,不可能放着高深的而去学浅的。

如果以唯物史观探讨大乘,肯定是有逐渐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考证起来有证据,故有印顺法师一类质疑大乘。个人以为质疑倒不是非要否定,意思是让人科学理智去信。但矛盾也产生在此:真诚信仰者,相信神迹,相信加持力,虽然这看不到、摸不着,只对自己,对公则无法验证;反对者认为虚无,那只好选择小乘,实践出真知——偏于唯物。

应该怎么抉择呢?各信各的,自证自。何况都是佛法。小乘不认可大乘就随他去,因缘不同。

回过来再谈《楞严经》。玄奘法师去印度那兰陀,与《楞严经》出世时间并不远,为什么法师没提及过?唐密时间也很近,为什么也没提及过?用真经出世有时间限制解释太牵强,常情解释就是并没见过。又《楞严经》是“灌顶部”流出,分明是密教的讲法,放在“三大士”的年代才合理,不空大师也译了《楞严咒》,可见经文大概率来自印度,但时间上应该是密教纯密兴起时。如果是后世编著,那也是印度编著,梵文本应该有。

至于对经义的质疑,需很高佛学素养,不好评价。*法师质疑《楞严经》里的水观,认为从唯识止观角度,外人不能见到止观者定中境界(捡石子那故事)。这个目前搞不懂。但我私认为必须从佛法义理上论证本经正确性最有说服力,是否房融翻译等问题都是扯皮。大乘都需考证的话,那不如不学。大小乘争论千年没结果,因为不从法义论证就成扯皮。

另外《楞严经》也非翻译问题,翻译唯一问题是追求从简,言简伤义。如果像阿含一样,就少人嚼舌了。组织架构上,应是在梵文中就这样,说“编著”那也是印度那边编著的。显、密兼有,行法设坛,有纯密味道。以当时中国状况,不可能有人懂这些。

信仰大乘,信的是义理。把这作为标准去评价,其余都是末节。不以此为标准,不能算作真信。仅以感应加持、历史人物、神迹之类为标准也不对,易于流于世俗迷信,且无以服小乘和外道。

综上,个人认可《楞严经》,但以为争论法义之外的问题没甚意义。

 

贤佳

感谢分析、提示!

“*法师质疑《楞严经》里的水观,认为从唯识止观角度,外人不能见到止观者定中境界(捡石子那故事)”,这是偏狭浅见。浅的止观只能自见,深的止观(禅定)则可随意转变身色而外人可见。

如唯识典籍《瑜伽师地论》说:“炽燃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从其身上发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从其身下发猛焰火,于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举身洞然,遍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是名炽燃。……转变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又佛菩萨或作化事,唯令众生睹见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或复化作饮食、衣服、摩尼、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车乘等事,与实无异,如是所作财食众具令诸众生常得受用。”(卷第三十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37.xml#pT30p0491c2004阿含经和南传经典也多说阿罗汉“十八变”,能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令外人可见。

“如果以唯物史观探讨大乘,肯定是有逐渐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考证起来有证据,故有印顺法师一类质疑大乘”,大乘教法的兴盛弘传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有据可考,但由这推说大乘教义的产生有一个逐渐发展(佛示寂后的世人逐渐创新)的过程,属于推测,似乎合理,但无据可证。这推测基于偏狭机械的唯物观、人本论,不解或不信阿含经和南传经典所说涅槃境界和佛是一切智人,即不解或不信佛和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并非绝灭无存,不解或不信佛作为一切智人必定不会在教义智见上被“后世人创立教义”(大乘教义)超胜。相关辨析可参看:

《论唯物主义》https://www.uncn.top/9844.html

《深破印顺法师滥说》https://www.uncn.top/9436.html

《由南传经典论证佛涅槃后存在》https://www.uncn.top/3031.html

《辨破“大乘非佛说”之六》https://www.uncn.top/9668.html

 

居士丁

《瑜伽师地论》一直没读完,未见到此文,感恩您的开示!当然,我依旧认为从法义角度论证有说服力。讲历史考证啥的,历史在哪?看不到、摸不着,说是记忆,徒有心识,“刻舟求剑”一般,唯有义理亘古长存。您辨驳反对者时,可从这一角度,勿坠入他们的历史考证圈套。

 

贤佳

感谢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