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兰生辑录,民国张瑞曾点评,现代编者补评及注)
(1)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
【评】撼大摧坚,要徐徐下手,默默留意,久久见功。若攘臂竭力,一犯手自家先败。
张子韶云:“天下之事,有理有势。理得乘势以行,固属快意。势若一时不能遽遂,则又贵于徐徐应之,惟如是而后为明通,惟如是而后能应事。”
杨忠愍公云:“欲干天下之事,当思如何下手、如何收煞,事成如何结果,不成落何名目。死生虽不计,毕竟果不徒死否?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薛文清公云:“事才入手,便当思其发脱。”又云:“应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吕新吾云:“事见到无不可时,便斩截做,不要留恋。儿女子之情,不足以语办大事者也。”又云:“计天下大事,只在要紧处一着留心用力,别个都顾不得。此要紧一着,又要看得明、守得定,方不失轻重之衡。”又云:“凡酌量天下大事,全要个融通周密、忧深虑远。若粗心浮气、浅见薄识,得其一方而固执以求胜,以此图久大之业、为治安计,难矣!”又云:“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扣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又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又云:“天下事,只怕认不真。若认得真时,更哪管一国非之、天下非之。君子作事,举世惧且疑,而彼确然为之,卒如所料者,先见定也。故要见事后功业,休恤事前议论,事成后众情自贴。即万一不成,而我为其所当为也,论不得成败:是非,理也;成败,势也。亦有势不可为而犹为之者,唯其理而已。”
(2)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
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
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
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3)当平常之日,应小事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盖天理无小,即人事观之便有一个邪正,不可忽慢苟简,须审事之邪正以应之方可。
及变故之来,处大事宜以处小事之心处之,盖人事虽大,自天理观之只有一个是非,不可惊惶失措,但凭理之是非以处之便得。
【评】刘念台《应事说》云:“事无大小,皆有理在,劈头判个是与非。见得是处,断然如此,虽鬼神不避。见得非处,断然不如此,虽千驷万钟不回。又于其中,条分缕析,辨个是中之非、非中之是、似是之非、似非之是,从此下手,沛然不疑,所以动有成绩。又凡事有先着,当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有要着,一着胜人千万着;失此一着,满盘败局。又有先后着,如低棋①以后着为先着,多是见小欲速之病。又有了着,恐事至八九分便放手,终成灭裂也。盖见得是非后,又当计成败。如此,方是有用学问。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又云:“多事不如少事,省事不如无事。”
【注】①低棋:不高明的棋手。
(4)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
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评】事有必不可已者,便须早做。日捱一日,未必后日之能如今日也。若营父母远大之事,尤当吃紧。
刘真斋云:“事属道义方可做,然却须宽绰细腻、真实忍耐,一一从头至尾节次调停,方克有济。否则匆忙疏漏,必至虚矫急迫,反害义矣!”
(5)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
【评】只一耐烦心,天下何人不处得?天下何事不了得?
(6)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评】陈榕门云:“数语中有不息、渐进二意。”
(7)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济。
(8)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
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
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
【评】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今试问劳扰烦苦之人:此事亦尽可已,果属万不可已者乎?当必恍然自悟矣!
(9)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0)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
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
【评】吕新吾云:“世人通病,先事体怠神昏,临事手忙脚乱,既事意散心安,此事之贼也,不可不痛戒之!”
“凡事豫则立”,此五字极当理会。
(11)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
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评】若一懈怠,诸事都废,方寸中定有许多牵挂,何处讨个闲来?
若一扰乱,动手即错,一件事决费无数周折,勤也济不得事。
(12)自己做事,切须不可迂滞,不可反覆,不可琐碎。
代人做事,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覆,耐得琐碎。
【评】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13)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
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
【评】吕新吾云:“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当旁观者之五。智虑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夺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志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陈榕门云:“恒言是非得失,不知是非者公而得失者私也,是非者理而得失者数也。得失之心重,则明者亦昏,勇者亦怯矣!”
(14)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评】当局之君子,不如旁观之众人者,以有心、有“我”故也。
(15)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
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16)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
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评】置身于外,则无所顾忌。设身其中,则平易近人。二语各极其妙。
(17)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评】吕新吾云:“有涵养人,心思极细,虽应仓猝,而胸中依然暇豫,自无粗疏之病。心粗便是学不济处。”
(18)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
未事而知来,始事而要终,定事而知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评】陈榕门云:“如此讲才,方不是机巧一流。如此讲识,方不是揣测一流。”
【注】①要终:探求事物的结果,判断最后的结局。
(19)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评】非大有识力人不能,然亦要习学。
(20)救已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
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21)以真实肝胆待人,事虽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
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日后人必见我之心肠。
(22)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评】汤潜庵云:“天下之事有真事,须天下之人有真心。无真心而做真事,必不可得之数也。”
(23)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评】陈榕门云:“悉人之情,则于己方为得理。悉事之理,则于事方克有济。不是漫无主见,终日向人觅生活也。”
(24)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评】理不明,则不能辨别是非。心不公,则不能裁度可否。唯理明、心公,则于事无所疑惑,而处得其当矣。
(25)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
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
于虚文熠熠者,于本实必薄。
【注】①汲汲:努力求取。
②熠(yì)熠:闪亮、光耀,指精心修饰。
(26)君子当事,则小人皆为君子;至此不为君子,真小人也。
小人当事,则中人皆为小人;至此不为小人,真君子也。
(27)居官先厚民风,处事先求大体。
(28)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
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29)小人处事,于利合者为利,于利背者为害。
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
【评】刘念台云:“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利两者,正人、禽分途处也。义也者,天下之公也。利也者,一己之私也。人才为一己起见,便生出许多占便宜心,于凡辞受、取与、出处、死生之际,总无是处。利,利也。名,亦利也。如以利道德事功,皆利也。为人子者,有所利焉而为孝,其孝必不真。为人臣者,有所利焉而为忠,其忠必不至。充其类,便至弑父与君。故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吃紧在破除‘乡愿’①窠臼。‘乡愿’正喻利之深者,故圣人恶之。吾侪学问,只从念头处讨分晓。见得义当为便必为,义不当为便必不为,是辨之最明处。”
凡作事,第一念为自己思量,第二念便须替他人筹算。若彼此两益,或于己有益、于人无损,皆可为之。若益于己者十之九,损于人者十之一,即宜踌躇。若人与己损益相半,断宜撒手。况益全在己、损全在人者乎?若损己以益人,尤为上等君子。后之学者,三复斯言!
【补评】“损己以益人,尤为上等君子”,但不可违礼而损己道德,否则是害道义,终究误人,是为曲德,非真上等君子。
【注】①乡愿:全乡人喜愿的貌似谨厚的伪善者。《论语》:“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30)只人情世故熟了,甚么大事做不到?
只天理人心合了,甚么好事做不成?
【评】陈榕门云:“此人情,在公一边看。熟者,体察而熟悉之,不是揣摩世故、曲徇人情。”
(31)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
只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评】心头有一分检点,自有一分得处。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苟,其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
遇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细者,皆当慎重处之。及事将完,越要加慎、加勤、加宽。
(32)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
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评】陈榕门云:“‘缓’字是详慎,不是怠缓。‘急’字是果决,不是急遽。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正是此意。”
(33)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
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
【评】张梦复云:“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集注》:‘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余少奉教于姚端恪公,服膺斯语,每遇疑难踌躇之事,辄依据此言稍有把握。古人言:‘居易以俟命。’又言:‘行法以俟命。’人生祸福,荣辱得丧,自有一定命数确不可移,审此则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趋而有不必趋之利。利害之见既除,而为君子之道始出,此‘为’字甚有力。既知利害有一定,则落得做好人也。权势之人,岂必与之相抗以取害?到难于相从处,亦要内不失己,果谦和以谢之,宛转以避之,彼亦未必决能祸我。即祸我,亦命数宜然,又安知委曲从彼之祸不更烈于此也?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以媚上官,安知用官银之祸不更甚于上官之失欢也?昔者米脂令边君,掘李贼之祖坟。贼破京师后,获边君置军中,欲甘心焉。挟至山西,以三十人守之。边君夜遁,后复为州守,自著《虎吻余生》记其事。李贼杀人数十万,究不能杀一边君,死生有命,宁不信然欤?!予官京师日久,每见人之数应为此官,而其时本无此一缺,有人焉竭力经营,干办停当,而此人无端值之,如此者不一而足。此亦举世之人共知之,而当局往往迷而不悟,其中之求速反迟、求得反失,彼人为此人而谋,此事因彼事而坏,颠倒错乱,不可究诘。人能将耳目闻见之事平日体察,亦可消许多妄念也。”
朱子云:“今人必要算到有利无害处,天下事哪里被你算得尽?”
【注】①蹭(cèng)蹬(dèng):路途险阻难行,比喻困顿不顺利。